一、项目背景
地理信息产业是以现代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开发应用为核心,从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高技术服务业。地理信息产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卫星定位与导航产业、航空航天遥感产业以及测绘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专业应用,还包括基于位置的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和各类新兴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础平台的行业延伸应用。地理信息产业下游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遥感技术与精细农业、政府部门管理和决策系统、环保监测、气象等多个领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行业对地理信息技术与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
根据“2021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披露的数据,2020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为6890亿元,同比增长6.4%。“十三五”期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3.9%。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数据+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市场规模有望持续较快增长。根据2020年赛迪顾问的数据,整个产业的市场仍然集中在工程项目,遥感占市场总比的26%,测量与地图占市场总比的25%,而软件开发仅仅占市场7%。未来软件类业务占比有望提高,相对应人才需求也会提升。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位于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4.69平方公里,现已建成3.2平方公里。目前地信小镇园区已引育千寻位置、浙江国遥、长光卫星等各类“地理信息+”企业400余家,形成了涵盖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完整产业链。当前,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德清,这也是是联合国秘书处在中国设立的首个直属机构,隶属于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创新中心的落地,一方面,有利于深化我国同联合国在全球地理信息领域的合作,以更务实的举措参与和支持联合国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和服务,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同时,创新中心将进一步支撑浙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助力打造开放强省,也将进一步助推浙江和德清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科创高地。
在此背景下,结合学校与德清县相关协议精神,学校整合相关学科,做强地理信息领域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学科发展顺势而为之举,扎实支撑和服务地方重大战略和主导产业发展,在服务中发展自己。本项目拟联合多家特色地理信息、物联网企业,通过共建实践基地、专业课程、工程实践平台,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专业知识复合型高端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并付诸实践检验。
本项目导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6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朝晖特聘副研究员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导师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项目40余项,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发明协会等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与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国遥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中海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中测新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鸿泉物联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并建有多个联合研究中心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导师团队跨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学科跨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资源与环境等多个学科,可以完全支撑地理信息+的课程建设和学生培养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是浙江省一流A类学科,拥有教育部“智能感知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可视媒体智能处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科研平台。拥有软件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方向学位点。与国内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外的英国拉夫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以及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华为、中电海康、浙大中控等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开展合作。
二、项目特色
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地理信息与专业领域(计算技术与软件工程、电子信息、机械和资源与环境)等跨学科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能从事地理研发算法研发、空间信息平台研发、遥感装备设计、资源与环境应用等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三、项目合作企业简介
项目组已与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拟建设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学院,打造全国地理信息大学生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与华为、中测新图、浙江国遥、航天宏图等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四、项目研究方向及导师团队简介
本项目的主要培养方向为:地理信息+:
重点考虑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形成地理大数据平台研发、遥感信息智能处理与分析、遥感智能装备制造、地理信息辅助下的车联网、地理信息+环保等具有特色研究方向。
(1)地理大数据平台研发:遥感平台、泛在测绘、智能终端等采集了大量包含时空信息的地理数据,描述了地表的时空变化以及人流、物流的运动状态及转化规律,人类进入地理大数据时代。地理大数据平台对异构、多元的地理大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的信息平台,是地理大数据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基础。
本方向拟将计算机学院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可视化、软件工程、分布式数据库等方面的优势与地理信息+进行交叉融合,形成地理大数据平台研发的特色方向。该方向在计算机学院的现有课程基础上,拟增加《地理信息技术基础》与《地理信息工程实践》课程。
(2)遥感信息智能处理与分析:随着传感器及其传感平台的发展,人类获取了海量的遥感影像,如何从遥感影像提取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信息是遥感应用的基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遥感信息智能处理与分析出现了新的契机,本方向研究智能化的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的算法。
计算机学院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方向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群。本方向将人工智能与遥感信息处理与分析结合,形成遥感信息智能处理与分析,其基础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拟进一步增加《地理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等新课程。
(3)智能遥感装备研制:智能遥感装备研制包括无人机等遥感平台、传感器等载荷的设计、制造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该方向依托教育部“智能感知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具有数据采集、信息提取采集与分析的完整研发链条,我们将发挥计算机学院的软硬件一体化的优化,发展嵌入式智能平台与装置,实现智能遥感装备研制。拥有嵌入式系统、边缘计算、信息采集与分析等核心课程,将进一步融合遥感信息采集的课程。
(4)地理信息辅助下的车联网:主要研究车辆群体感知技术、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技术、高精度RTK定位技术、路网地图辅助视觉定位技术、车联网网络安全关键技术、车联网网路部署和测试关键技术,并将上述关键技术应用于工程车辆高级辅助驾驶。
(5)地理信息+环保: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热污染、污水、大气等污染源的全面监测,监测污染物的扩散等;研发地理信息支持的环保平台,实现多源信息的接入与融合,实现地理信息与环保的相互赋能。研究方向一:
导师团队:
研究方向 | 姓名 | 所在单位 | 职务及职称 | 研究方向 |
智能遥感装备研制 | 陈朋 | 计算机学院 | 副院长、教授 | 传感器研制、图像处理 |
吴化平 | 机械工程学院 | 教授 | 柔性传感器 | |
刘义鹏 | 计算机学院 | 副教授 | 图像处理 | |
地理信息辅助下的车联网 | 张文安 | 信息工程学院 | 院长、教授 |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
卢为党 | 信息工程学院 | 副院长、教授 | 智能通信 | |
池凯凯 | 计算机学院 | 教授 | 物联网 | |
何德峰 | 信息工程学院 | 教授 | 车联网 | |
地理大数据平台研发 | 吴炜 | 计算机学院 | 副教授 | 地理信息平台研发 |
李伟 | 计算机学院 | 副教授 | GIS分析 | |
遥感信息智能处理与分析 | 夏列钢 | 计算机学院 | 讲师 | 遥感应用 |
杨海平 | 计算机学院 | 讲师 | 遥感应用 | |
地理信息+环保 | 潘响亮 | 环境学院 | 院长、教授 | 环境监测 |
李军 | 环境学院 | 教授 | 环境监测 | |
白琮 | 计算机学院 | 副教授 | 智慧气象 | |
陈圆圆 | 环境学院 | 讲师 | 遥感应用 |
五、项目招生人数说明(具体内容参照2024年招生简章)
本项目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24年计划如下,最终以研究生院下达计划数为准。
项目名称 | 招生学院 | 招生专业 | 报名要求 | 拟招生数 | 咨询方式 |
地理信息+ | 008 | 085404 | 无 | 12 | 项目联络人:贾老师 |
024 | 085700 | 无 | 3 | ||
003 | 085406 | 无 | 2 | ||
002 | 085500 | 无 | 3 |